当前位置: 首页 > 校园新闻 > 【党史课堂】| 第五十一讲 |三大战役:伟大的战略决战

【党史课堂】| 第五十一讲 |三大战役:伟大的战略决战

2021年07月09日 16:49:09 访问量:121



学党史 悟思想

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








栉风沐雨,风雨兼程

百年传承,红色激荡





  三大战役:伟大的战略决战


1949年1月14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入天津市区。

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 巍巍太行山,潺潺滹沱河。这个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的山村,是闻名全国的革命圣地。

70多年前,就是在这个解放全中国的“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”,中国共产党指挥了辽沈、淮海、平津三大战役。

时光飞逝,铭记下了那段历史:1948年9月12日,辽沈战役拉开战幕;2个月后的1948年11月6日,淮海战役正式打响;1949年1月31日,平津战役胜利结束。持续142天的三大战役,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。

“三大战役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大决战。”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郭芳说,“震撼世界的战略决战的胜利,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光辉里程碑,也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。”

2019年10月,辽沈战役纪念馆迎来一位特殊的参观者——张贵斌。这位老英雄轻轻抚摸着烈士名录墙上战友的名字,低声呢喃:“战友们,终于又见到你们了。国家强大了,现在不用打仗了。”

1948年初参军的张贵斌,当时是东北野战军四纵的一名战士,参加了辽沈战役中最惨烈的塔山阻击战。

“我们誓死坚守阵地,就算剩下一个人,也不会退缩。”张贵斌望着持枪振臂呐喊的解放军战士雕像时,泪水模糊了双眼。

张贵斌与战友们发扬敢打必胜、勇于牺牲的战斗精神,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,将国民党救援锦州的部队挡在塔山,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他因此荣立大功。

塔山阻击战只是一个缩影。三大战役中,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,赢得了一场场胜利,彻底瓦解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基础,大大加快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。

率先发起的辽沈战役,使中国的军事形势出现新的转折点,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、敌优我劣的基本格局;淮海战役书写了以少胜多的辉煌历史;平津战役的胜利,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,为新中国定都北京举行了奠基礼。

硝烟已然远去,号角仍在回响。在天津市北辰区的一个农家小院,96岁的杨树柏与儿孙端坐一起、其乐融融。他身上的一道道伤疤,记录下一个个战斗故事。

杨树柏在战火中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,亲历了平津战役。他说:“不管什么时候,我始终坚信,在党的领导下,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。”后来,他在朝鲜战场上孤胆守高地、只身战强敌,荣立大功。

当年,东部战区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“强军精武红四连”前身所在部队在淮海战役中,和兄弟部队担任主攻任务,英勇顽强、所向披靡,涌现出许多战斗英雄。

如今,在改革强军的铿锵步履中,他们实现了从“铁脚板”到“钢履带”、从“钢刺刀”到“新战车”的新跨越。

“从战火中走来,我们一定要红色基因代代传,一代更比一代强。”“强军精武红四连”指导员陈思宇说。

军队打胜仗,人民是靠山。据统计,在三大战役中,动员民工累计达880余万人次,人民群众出动支前的大小车辆141万辆,担架36万余副……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曾说:“淮海战役的胜利,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。”

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,一辆泗水县模范运输团运粮的功劳车静卧,见证了人民战争的威力,讲述着当年硝烟战场上,一辆辆小车推出一个个战役胜利的感人故事。

回望历史,三大战役的凯歌犹在耳畔,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。
  东部战区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红四连官兵进行抢滩登陆训练(2020年7月28日摄)。

  辽沈战役中,当地百姓组成担架队,积极支援人民解放军(资料照片)。

  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的我军阵地(资料照片)。
  这是在淮海战役中,人民解放军突破浓烟密火,扑向国民党军的指挥所鲁楼(资料照片)。


END

 

 本文来源:转载自新华网

编辑:教育客服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吕梁职业中专学校 特此声明。